第二十六章静夜思筹谋新政-《大明皇弟》
第(2/3)页
但造成王朝灭亡的历史周期律是一种自己有生命、有智慧的特殊存在,压迫有多严重,反弹就多严重。在朱元璋死后,朱棣开始向官僚行政体系妥协,重新变相的恢复了宰相制度。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后面整个明朝历史就是皇帝压制文官、文官架空皇帝的过程。而最后文官们获得了胜利。
后世的《明史》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朝历史上凡是被文官架空的皇帝,评价都很高;而坚决与文官搏斗的皇帝,大多年纪轻轻暴死,历史评价也非常低。
朱厚炜虽然不能确认每个暴死的明朝皇帝都是被文官们弄死的,但每次皇帝意外死亡,都是文官集团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找不到明确证据给文官定罪,但可以自由心证,也叫内心确信。
想起这些,他不由得背后冒出冷汗。他一旦执政,以他将要实行的新政,绝对会让那些文官恨之入骨。那些文官会不会用这样的手段对付他,这根本毋庸置疑。
想到这些,他暗暗吐槽:特么的,想跟老子玩阴的!老子可不想突然一天莫名其妙的暴毙,死了还被人骂做昏君。不行!得赶紧组建一支可靠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安全。可不能阴沟里翻了船!
总之在原时空是文官们胜利了,从万历开始,皇帝已经不愿意通过官僚行政体系来治理国家,三十年不上朝国家依然正常运作,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底子打得太好了;而之后的天启再次年轻轻暴卒,把最后的烂摊子留给了崇祯。
种种迹象表明,依靠八股文挤身朝堂的这些衮衮诸公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让朱厚炜恨得牙痒痒的是他的太子哥哥朱厚照,死的最为蹊跷,从小习武,身体强壮,三十岁的朱厚照竟然死在一次落水后的感冒上。打死他都不信!
明朝的皇帝与文官的斗法,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历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因为如此,本来像蚂蚁一样可以被轻易碾死的努尔哈赤后来成了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国家正常运作指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些需要特殊考虑、长久考虑的事情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对努尔哈赤的放纵。
万历之前的各个明朝皇帝当中,对于漠北、东北的异族经常进行定期、不定期扫荡。明宪宗时的成化犁庭在东北杀了一个遍,当时即使女真人当中有比努尔哈赤还厉害百倍的超级军事天才也只能冤死在明王朝的钢刀、鸟铳之下。这些异族别说统一女真各部,能勉强活下来都是幸运。
当然,倭寇在东南沿海的活动转移了一部分明王朝的注意力,努尔哈赤的低调、服从也降低了对他的警惕,但这并不成为放任东北女真自由发展的理由。
究其原因,还是东南沿海是明王朝文官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所在,倭寇影响了他们的海上走私行为,给他们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而数十倭寇入侵如入无人之地,就是官僚行政体系整体腐败的直接表现。
明王朝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根本原因在于文官利益集团需要这个胜利。而之后对女真的战争失败,很大原因是女真远离他们的核心利益区域,他们不会为消灭女真努尔哈赤而影响眼前利益和未来的利益分配格局。
因此,即使努尔哈赤开始造反,整体腐败的官僚行政体系仍然想按照既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努尔哈赤是个普通人也就罢了,实力差距太大,直接碾压过去也能取胜。
可惜这次的努尔哈赤不好好配合被杀死,而是发挥了他军事天才的能力,击败了比他强大数倍的明军,才开始了真正的崛起。萨尔浒之战,就是后金的立国之战。
文官为帅,手下武将多路齐攻,这是明王朝打仗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能够在胜利后最大程度保证文官主帅的功绩不被手下武将分走。这种方式对付农民起义是有效的,但对努尔哈赤就不灵了。之后的明王朝继续在文官利益集团的作死下走向灭亡。
万历之后的天启、崇祯时期,都已经是文官利益集团占上风的时代,为了避免武将影响他们的地位,从袁应泰、熊延弼、王在晋、王化贞、孙承宗、高第、袁崇焕,包括最早萨尔浒之战失败的杨镐,全部辽东最高统帅都是文官进士出身。
打胜了是文官们以文制武的成功,打败了交出几个武将把脑袋砍掉就交代过去了。杨镐战败后在牢中被关了整整十年,才被崇祯砍了脑袋,如果不是满清已经势大,又碰上崇祯这个二杆子脾气,杨镐没准能活下去。
这是明朝文官的最大特点,文官内部党争可以,但轻易不伤及性命,不能让皇帝养成杀文官的习惯。这些文官统帅各自战略方针不同,是进攻还是防守?是退守山海关还是宁锦防线?孙承宗、袁崇焕到底是不是军事天才?这些问题到了后世还一直在讨论。
作为一名优秀的退伍军人,朱厚炜认为战略问题的讨论不应该出北京城。剩下的具体执行问题交给前线指挥官,一个有一定自主权的武将前线指挥官,文官们只需要做好后勤支援工作。打仗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情。
文官们讨论战略可能是擅长的,但从文官变成一位名将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了。从古到今能出将入相的有几个?刚才说的那些辽东最高统帅不会打仗必定是大多数,结果也证明了这点。可惜文官们一直到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也没有把权力放给武将们。
因此,在后金的不断入侵下,明王朝每年花费大量国帑打造的关锦宁防线丝毫没有起到防御作用,明王朝不断的失血,又不断的压榨百姓增加赋税。
而这个过程中,整体腐败的行政官僚体系从国家税收中截留了相当大比例,百姓穷了,国家穷了,文官利益集团富了。
百姓穷了就要造反,国家穷了就养不起兵,恶性循环开始,明王朝于是灭亡,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过程。
总之,不要找什么敌人强大、小冰河气候反常等等外在原因,王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控制住自身内部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自己内部已经失去向心力了,外面随便推一下可能就会坍塌崩溃。
作为一个理工男,朱厚炜习惯了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他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就会用最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
让他发动一场革命是不可能的,毕竟他也是统治者的一员。如今他只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推行新政,培养一大批他符合他要的行政管理人才,组成未来的管理团队。一句话,他要釜底抽薪,换上一批跟他有相同理念的官员。前提是,他的新政必须符合占据明朝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夯实明朝统治的基本盘。
这一夜,朱厚炜彻夜未眠,他突然有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心态不再像以前那样从容。时不我待,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那一天将会什么时候到来。
招募人才,推行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
弘治二十年三月初三,北京城。
在东直门大街东头以北,有一条药王庙胡同,从那里再往东,便是礼部左侍郎王华府邸所在的胡同。
这天上午辰时过半,一乘八人抬油绢围帘大凉轿在府邸门口停了下来,一看这凉轿镶金缀玉的花哨以及班役的穿戴,就知是从杠房里租借出来的。
为了满足来京办事的地方官员以及豪商大贾的出行需要,京城里开设了多家出租轿马的杠房。从颠着碎步的小驴儿到八人抬的大轿,各种档次的运具应有尽有。
眼下在王华的府邸门前落下的这顶大凉轿,无疑是杠房里顶级的轿子了。再说从凉轿里走下的这个中年人,一眼看去就知是一个富得流油的阔佬,他身穿一件拱壁蓝颜色的八团缎直裰,手上拿着一把乌木扇骨的苏样尺八大撒扇。
他刚跨出轿门,王华府上的总管王亮就快步上来,抱拳一个长揖,唱喏道:“叶掌柜早。”
“王管家好。”
中年汉子回了一礼。这位被称作叶大人的中年汉子不是别人,正是原来的光禄寺署丞,现今京师鼎鼎有名的四海商行大掌柜叶良辅。
说起这位叶良辅,原本只是个很成功的商人。三年前,叶良辅在京捐资官光禄寺署丞,光禄寺是一个执掌朝廷祭祀、宫廷饮食等事的机构,设有寺卿、少卿、署丞等官职。叶良辅官职不高,基本上是个闲职。
也不知道是时来运转,还是走了狗屎运,弘治十八年初,卫王身边的心腹太监何鼎突然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为卫王效力,负责掌管四海商行的运营。
能够攀上卫王这位大明唯一的嫡亲王爷,商人出身的叶良辅欣然应诺,但心里也有些惴惴不安,他想不通卫王咋会看中他这个籍籍无名的光禄寺署丞。
赶到山东,叶良辅和卫王见面以后,经过一番交谈,他被卫王折服,对朱厚炜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没有犹豫立刻投到卫王门下,朱厚炜对他也很满意。让他挂着个从六品长史府主薄的官职,担任卫王名下的四海商行的大掌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