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盐商谋利淡马锡-《大明皇弟》
第(3/3)页
“末将遵命。”王守仁大喜。
朱厚炜从旅顺回来时,已经是四月初三。今年的雨水特别多,很多地方还发生了洪涝灾害,不过登莱情况还比较好,主要是这里的水利设施十分完善,虽然也有一些损失,但是问题不大。
回到府中,刚一进门,竟然看见自己的大哥太子朱厚照竟然躺在他刚做好的沙发上,打呼打的山响,朱厚炜不由失声叫道:“太子哥哥,你怎么来了?”
朱厚照依然鼾声如雷,睡得正香。旁边有个太监正在守着,他转过头来,发现是卫王,赶紧过来施礼。
朱厚炜这才认出是谷大用,便问:“谷公公,太子怎么来的?你跟本王说实话。”
谷大用吭哧了半天,这才把话说清楚。原来自从伊犁之战后,朱厚照的心已经玩野了,北方这片地方他不愿意待了,想去江南一带转转,因此跟父皇请了旨,说是要来登州看望二弟。
弘治皇帝哪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心思,拗不过他的性子,又怕他再次偷偷溜出去,便同意了太子的请求,除了太子亲军中挑选的贴身护卫,还派了一队锦衣卫护送着朱厚照来了登莱。
太子心急,这一路上马不停蹄都在赶路,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情形。问清楚原委,朱厚炜这才松了一口气,他好气又好笑,太子都快二十岁的人了,还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任性。
更让他担心的是,这太子大婚已经三年了,竟然还没有子嗣,难道他的身体真有问题?
想起太子的子嗣,朱厚炜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件事情。去年进京上贡,张皇后对他的态度好了很多,而且还帮他张罗了一门亲事,在这个时代,子女的婚姻是没有自主权的,别说朱厚炜一个亲王,就连皇帝也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婚姻。
面对母亲的一片好意,尽管心里不乐意,但朱厚炜也只能够选择接受,正因为他心不在焉,因此到现在还不知道女方是谁,只知道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
想想也是悲催,堂堂的一个穿越者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否则便会被视为不孝,被整个社会所唾弃,那种社会的舆论压力也是他无法承受的。
因此他只有向现实妥协,将做他的王妃那女孩才十四岁,经过他的争取,张皇后终于同意等女方到十六岁再完婚。想起这些,朱厚炜不由露出一丝苦笑……
一艘两桅的漂亮帆船航行在苍茫的夜色中,夜间在甲板值守的几名水手无聊的或坐或站,下仓中也静悄悄的,乘客都在休息,只剩下桅杆发出的咯吱声。
“到了,到了。”
船头突然传来一个兴奋的声音,值守的人都吓了一跳,从腰中拨出手枪跳起来,等他们看清又是那个酸丁徐经,又在一惊一乍,悄悄骂了几句坐下去。
朱厚炜一行从威海坐这条最新式的机帆海船南下,同行的除了太子朱厚照,尚有主薄叶良辅,典薄郑庚、神机营千总戚宁等人,另外便是刚刚投到卫王门下的江南文人徐经。
徐经是史书上有记录的人,并非此人有多大的才华。而是此人跟另一个名人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历史上才有了他的记录。那人名字叫做唐寅,又名唐伯虎。另外他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后代,名字叫做徐霞客。
徐经,字衡父,又字直夫,自号西坞。南直隶江阴(江苏江阴市)人。徐霞客的高祖。在其祖父徐颐、父徐元献的影响下,自幼酷爱诗书,乐学不倦。
一切家计,都由其母薛氏与妻杨氏掌管,自己则埋头于举业。平时足不出闾,目不窥市。家富藏书,梧塍徐氏所筑“万卷楼”中藏有大批从宋、元两代兵荒马乱中幸存下业的古文献。其中有不少天文、地理、游记之类的著作。
他的友人钱福在《万卷楼记》中说:“兹楼也,储川岳之精,泄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奥,焕斗牛之躔,知不可以金谷、平泉视也。”
这样丰富的藏书,为徐经提供了优越的涉学条件,故弱冠即中弘治乙卯(公元1495年)乡试举人。有人说他与唐寅同榜。
唐寅系弘治戊午(公元1498年)解元,而徐经则是弘治乙卯第四十一名举人,其中举时间比唐寅为早。徐经与吴郡文士多有交往,与唐寅最为莫逆,欲以才名相引重。
至弘治己末(公元1499年)大比之年,两人相约同船赴京会试。抵京,客于施舍,“六如文誉籍甚,公卿造请者阗咽于巷。徐有优童数人,从六如日驰骋于都市中,都人瞩目者已众矣”。
由于徐、唐两人在京师的行动惹人注目,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顷刻便蜚语满城,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户科给事华昶便匆匆弹劾主考程敏政鬻题。事连徐经、唐寅。
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阅题,其所录之卷,由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结果证明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鬻题之说,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
明廷为平息舆论,便着锦衣卫加以审讯,查无鬻题实据,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使两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程敏政因此罢官还家。华昶因奏事不实,也遭降职处分。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
事后三个被告均不服,程敏政归家后愤郁发疽而亡。唐寅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
在原来的时空,徐经加梧塍后,闭门读书,并作《贲感集》以明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徐经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举仕途。
次年以慕司马迁的齐、鲁、燕、赵壮游为名,北上京师探听消息,但因科场失意后体质一天比一天差,不胜旅途劳顿,至京便卧病于永福禅寺,于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客死京师,归葬于江阴砂山。年止三十有五。
徐经是徐霞客的高祖,他是梧塍徐氏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对徐氏家人影响颇大。特别是弘治己未会试科场大狱,是徐氏家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事,对徐霞客的思想不可能没有一定的影响。徐经有三子:徐沾、徐洽、徐治。
不过在这个时空,朱厚炜不经意间扇动的翅膀,改变了此人的命运。叶良辅被朱厚炜招搅过来后,心中特别感激卫王的知遇之恩,做事兢兢业业。
叶家与徐家本是世交,叶良辅找了个机会就向卫王推荐了徐经,朱厚炜上辈子也听说过此人的命运,便满口答应了下来,就这样徐经成了卫王府正八品王府长史司奉祠正。
徐经这一阵大呼小叫,惊动了下仓的人,过了一会,咚咚的脚步声响,几个人来到甲板。
“太子殿下,卫王殿下。那边就是江南了。”
徐经看到朱厚炜和太子上来,往那边一指,在船头大大咧咧的说道,这个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举人此刻穿了一身短衣,扔上岸去就跟一个挑夫一般。
朱厚照现在也打扮的像个贵公子,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着远处黑暗之中有一个明亮的火光,在夜色中分外显眼。
徐经有些卖弄的道:“殿下,亮灯所在处即为浏家港,永乐时由陈瑄在此修建,就是一座大土堆,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白日举烟,夜间点火,以免海船迷航,由成祖定名为宝山。”
朱厚炜一席青袍,打扮的更像个文士,此时他也来到船头,听了问道:“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长江入海口了?”
徐经家学渊源,尤其是对天文地理特别熟悉,也许徐霞客也是继承了他家族中这份传承。
只听他哈哈笑道:“然也,这个浏家港宋元之时十分兴旺,停船的港区就达六十余里,自本朝运河全线浚通,此处已是衰败了。但这宝山不知救了多少走海之人性命,确是功德无量。”
徐经所说的刘家港,在长江北岸,曾经是东亚最大的海船港口,明朝海禁之后刘家港也慢慢没落,郑和下西洋时,这里曾经就是出发的起点,见证了这个世界最辉煌的航海壮举。
戚宁咋舌道:“那么大的港区,要停多少船?”
徐经张张嘴,宋元时候的事情,他哪里知道停多少船,但他有些好面子,还是硬着头皮答道:“成千上万。”
“呵呵,可惜喽!其实刘家港真正辉煌的时候还是郑和下西洋。”朱厚炜感慨的说道,“这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都是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每一次下西洋,规模都是五个卫约两万七千人以上。除此之外,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还有二百多艘船只。船只最多时,竟然高达二百六十多艘。
郑和下西洋时,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长151.18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为了启动这艘大船,需要两百多人共同努力。
可惜呀!当年的郑和不懂得经济,每一次出海都只是一种宣慰,根本不知道怎么发展商贸,国家少了一个最大的财税的入项,这么好的发展机会白白错过了。”
朱厚照笑道:“没关系,大明现在还来得及。”
朱厚炜依然神色凝重地说:“大哥,现在的确来得及,但是思想要跟得上。如果我们的读书人还是用小农经济的思想看待这世界,不能用包容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总以为外面都是蛮夷,思想僵化,妄自尊大,终将还是会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长此下去,最终华夏将落后于世界,落后会要挨打的!”
朱厚照静静看着那团火光,没有说话。徐经若有所思,他联想到了登莱的新学在各地推广时的困难重重,那些守旧的文人非常排斥,说新学就是歪理学说。
气氛有些凝重,戚宁转开话题问徐经道:“徐先生,马上要进长江了,咱们在何处下船合适?”
“西去金陵,沿途处处有港口,若要近一些,金陵左近一百二十里自镇江到龙江遍布码头,随处都可停靠。”
(未完待续)
顶点
第(3/3)页